查看原文
其他

汉代是如何驱疫的?

点击上方“甘肃简牍博物馆”关注我们

古往今来,瘟疫和人类文明一直如影相随。如何使民众不受疫灾的伤害,老百姓安居乐业,是每一位当政者都极为关心的问题。


从传世史籍记载可以看到,先秦时期至秦汉时代,疫灾频繁,给当时社会的政治、经济、农业造成了重创。不绝于史书记载的疫灾,往往会造成大规模人员死亡,由此引发社会大动荡。在人类历史上有几次瘟疫影响深远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些地区社会的发展轨迹,如欧洲的黑死病和中国东汉末年的瘟疫,曾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。


在长期与疫灾搏斗的过程中,中国先辈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驱疫文化。

汉代驱傩仪式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
黄金四目的方相氏驱疫

在每年年终腊月的前一天,东汉政府都会举行大傩礼,内容繁复、氛围浓烈,表达了人们希望驱除疫病、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。


旧事,岁终但飨遣卫士,大傩逐疫。

——《后汉书·皇后纪》


每年在季春、仲秋和季冬之月举行傩仪,方相氏仅在季冬傩仪中出现。人们装扮成“方相氏”跳傩舞以驱鬼逐疫。

方相氏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方相士,狂夫四人。方相士。掌蒙熊皮,黄金四目,玄衣朱裳,执戈扬盾,帅百隶而时难,以索室驱疫;大丧,先枢,及墓,入扩,以戈击四隅,驱方良。

——《周礼·夏官》


从记载可以看到,方相氏具有十分独特的外形,蒙熊皮、黄金四目、赤色衣裳。


除岁末腊月的傩祭外,在春三月和秋八月的社祭中也有“方相氏”,这种习俗至少流行于汉代河西边塞的居延地区。


鄉至社稷神君所强飲强食方相甲渠。 

  ——《居延新简》EPF22:831

除此之外,东汉时期的官府和民众有在三月三举行“袚褉”习俗。


是月上巳,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,曰洗濯袯除去宿垢疢为大洁。

——《后汉书》


大家用春天的河水洗涤冬天所积存下来的细菌污垢,让灾厄与疾病随流水而去,新的一年里将会洁净免疫。


佩戴刚卯逐鬼驱疫

除了祈祷以驱除瘟疫,汉代人也利用一些鬼神忌惮和畏惧之物以驱逐病疫,如刚卯。

汉玉刚卯、严卯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刚卯是用桃木、玉石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立体的佩戴物,有小型正方体和稍大些的长方体两种,后者“刻有咒文”。刚卯一般成对使用,分开时一个叫“刚卯”,另一个叫“严卯”,其上刻有文字。两汉时期,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,都深信佩戴刚卯可以逐除疫鬼或精魅。居延出土的木质刚卯就有此类记载:

正月刚卯,灵殳四方,

赤青白黄,四色赋当。

帝命祝融,以教夔龙,

庶役刚单,莫我敢当。

这枚简出土于金关遗址,形状为长方形,文字在长方体的立体四面。人们相信佩戴刚卯可以辟邪,这些四言文句可诅咒和威吓疫鬼。这是古人对“民不疾疫”“民疾疫无死”的美好祈愿。


隔离治疗,建立“方舱”医院

早在汉代为了防止疫情扩散,就已经普遍实施隔离治疗措施,并建立了独有的“方舱医院”:


元始二年,旱蝗,民疾疫者,舍空邸第,为置医药。

——《汉书·平帝纪》


和“援鄂”行动一样,政府也派遣太医到各个地方为民众治疗,如安帝元初间会稽发生大疫, 派遣“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疫病”。政府在疫情严重时,还会开仓赈济、分发寒衣、下达免除灾民税赋的诏书,如宣帝颁有“其令郡国被灾甚者,毋出今年租赋”。官府还会给因疫灾死去的人,赐予棺木,发放钱财,给予家庭成员抚恤金等,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政府对疫灾影响下的民众的人文关怀。


疫病流行引起了时人的高度重视,人们开始从不同的方面认识疫病。西汉平帝原始五年,太皇太后就针对当时阴阳不调,风雨不时颁布了《四时月令召条》,该壁书出土于1992年敦煌悬泉置遗址坞院东北角,全部文字写在墙壁上,倒塌时朝向地面,墙体破碎。《四时月令召条》墙壁题记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汉代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文书。在继承先秦以来“天人合一”“以时禁发”“用养结合”生态观的基础上,确立了以 “四时”为基础的自然时序,要求人事活动和社会生产都应遵循自然四时规律,并对如何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做了明文规定,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该壁书在孟春月令十一条中明确记载要对鸟类的尸骨进行掩埋,以防止瘟疫滋生。

《四时月令召条》墙皮题记

瘞骼貍(埋)骴。骼谓鸟兽之囗也,其有肉者为骴,尽夏。

——《四时月令召条·孟春月令十一条》

骼是指鸟兽一类的枯骨,死去的鸟兽身上还保存有肉的,称为骴。西汉时期,古人对冬季死亡的鸟类尸骨,在春天气候转暖时,都会一一掩埋,这种掩埋动物尸骨的活动一直会进行到夏季,就是为了防止死尸污染空气, 造成瘟疫流行。


纵观古今,应对疫灾,各个时期方法尽有不同,但这些方法无不体现着当时独有的社会文化和先辈们的智慧。

撰文:赵玉琴

审核:朱建军

肖从礼

编辑:赵玉琴




“在看”我吗?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